离开家乡已二十多年了,虽然家乡早改名为新渡镇,但我在给别人介绍时总是说,我的家乡是闻名全国的、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——桐城派文化发源地桐城新安渡。
新安渡地处安徽省西南部,因古时官设渡口于此,故名新渡。全镇国土面积117平方公里,人口约7.1万人,是由古津新安渡演绎发展起来的皖西南重镇,又名新安渡、新安。
有一个关于新安渡的美丽传说,话说乾隆当政时,常微服私访,据说一次他化名洪立,下江南巡视民情,一行人行至桐西路旁小镇小憩时,见一农妇正在田间插秧,乾隆随口作戏道:“啰,啰,一天能插几千几百棵?”农妇抬头望了一下,接口对道:“哟,哟,一日可行几千几百脚?”乾隆顿觉有趣,佩服农妇口齿伶俐,便走上前询问路径。农妇见来者是不俗之客,便引入家中饮茶。
乾隆知桐城乃文化之邦,遂出联要农妇对,上联云:“新岁乾隆芳草绿”,农妇对曰:“安宁天下杏花红”。乾隆大喜,说:“善,此地宜名‘新安’。”临走前给农妇一围裙作答谢礼。后乡人悟“洪立”为“弘历”,知乾隆帝至此,遂改小镇为“新安”。
现在的新安渡,是全国闻名的“塑料之乡”,小小的一个乡镇竟然有成百上千的塑料加工厂和作坊,踏上故乡的土地最先闻到的热气腾腾的塑料粒子味道,或许这就是一个小城镇依靠原始工业蜕变的阵痛,但我最怀念的还是八、九十年代那种最纯朴的乡情、庄稼的芳香。
记得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,暑假期间,顶着烈日忙好一天的收割和播种。夕阳虽然西下,但这却是大人和孩子们最好的辰光。
娃娃们在最短的时间吃好晚饭,早早地抬出竹制的凉床放置在塘埂上,池塘里散发的凉气、缕缕凉风、忽明忽暗的萤火虫的光芒、稻穗的清香,这一切让所有的人们都忘了一天的劳作的疲劳。
最让人期盼的是,大人们总在我们打瞌睡的时候讲起鬼的故事,那些骇人听闻的、杜撰的、不断重复的故事总让我们无数次好奇地竖起耳朵、又无数次无比害怕和紧张,但无数次美好时光总又在父母的吆喝声中戛然而止,为了明天的劳作我们不得不早点休息。虽然这是一种无限重复的农耕,但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、那夏日的微风、那丰收的气息总让人在梦中不断回味!
那时的乡情很纯朴,犹如窖藏的白酒,憨厚而浓烈。记得第一次从部队回来过春节,从三轮车下来,新安渡车站的大门口站满了儿时的小伙伴,拥抱、握手和激动,寒冷的腊月,小伙伴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从十里外的清白赶过来的。乡下的春节非常喜庆,大年初一,孩子们早早起床,挨家挨户送上新年的稚嫩的祝福,自然也收获了主人们赠送的糖果和油炸食品。大人们则在晌午时分到长辈家里拜个早年,共同祈盼新的一年万事如意。鞭炮声、动物的欢鸣、饭菜的清香,久久萦绕在美丽的村庄上空。
梦回新安渡、清白、李冲,虽然名称大多已改变,但家乡那一草一木、那山那水总让人魂牵梦绕!或许再过些时日,村庄可能都要消失了,宅基地会被推平,种上各类经济作物,村子将集中搬至公路附近,成为一个又一个小城镇,村落也就不存在了。
再寻出生地方,只能面对那一马平川丘陵,为孩子指出大概的位置,乡情在城镇化进程中变平、变淡了!